于是,邂逅一生所爱 | 庭前 · 十佳青年评选
十佳青年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如期而至。从今天起,庭前独角兽每日将陆续推送23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之后将进行十佳青年网络投票和现场评选活动,敬请期待。
奋斗为本 追求卓越
于是(徐汇法院)
成长故事
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
云端若隐若现的闪电撕扯着傍晚的天际,骤至的暴雨将原本有序的丝丝银线搅得纷乱。细密水珠与玻璃幕墙相撞的噼啪声,透过眼前模糊的水雾凝神窗外,避雨,归巢,车辆飞驰,行人疾走……
十年前,同样的滂沱大雨,同样的居高俯视,同样的闪烁霓虹……而此刻,不再是那缺乏归属的迷茫心境,已拥有的是一份执着与坚定。这份执着与坚定,成就了如今的我。
于是,我,成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一名法官。
“改弦易辙”后的失落
起伏人生的幸运往往注定从“不幸”开始。十年前的那个雨夜,本埋头于并购交易材料中的我,却长久注视着南京西路上模糊闪烁的霓虹陷入了沉思。
彼时我还是一名律师,在一家小律所打了鸡血一样的干着活儿,但渐渐的,开始觉得有些地方不对了。
虽然一直很努力,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带教我,作为新人,我仿佛只是律所的一名过客,周而复始原地踏步,看不见前程的希望,看不见未来的模样,似乎只为了熬一张律师证。
以为是小所桎梏了自己的发展,于是我选择辞职跳槽到一家大所,一样的卖力,一样的拼命,却依旧逃不出个人价值观与律师职业现实脱节的魔咒,自身能力得不到重视,缺乏人情暖意的归属感,一起袭上心头……
华灯初上的南京路,氤氲的雨点淅淅沥沥,望着窗外的车回马龙,我问自己:
我是谁?我在哪里?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最终,我决定离开这曾自诩禀受天赋的“梦想”职业,投考法院系统,走上了这条原本并不那么憧憬的法官之路。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我最终被徐汇法院录用。
当我还沉浸在培训结业式代表发言的赞誉掌声之中,满怀期望地准备一展专业身手时,得到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噩耗”:我被分配到立案庭从事信访接待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远离法院核心审判业务的岗位,我顿感英雄末路般的悲凉,当我透过2楼狭仄办公室的朽烂防盗窗,近观一墙之隔的破旧新式里弄,回想不久前在律所28层远眺窗外的繁华穿梭,强烈反差产生的唏嘘悔意已将心境曳入无尽的谷底。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平凡岗位”上的沉淀
艳羡其他同期入院伙伴们手捧卷宗、紧随法官参与庭审的神气劲儿,我实在缺乏面对信访工作的信心与勇气。不愿浑噩度日的我,在那一刻内心煎熬无比。
但不久之后的一次入院新人座谈会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会上,领导对我们谆谆教导:要有“比学赶超”的勇气,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院党组考虑将部分新入院同志直接安排到信访接待一线就是让他们经受锻炼。
会后许久,领导的话犹在耳边,不甘服输的我也暗暗思忖:“世上没有平凡的岗位,有的只是甘于无所作为的平庸”。
态度转变后,我沉下心来投入信访接待工作。面对一幅幅由陌生变熟悉的面容,一个个或娓娓道来或情绪激动的诉求,我都会拿出自己的一份耐心和责任心去倾听、去解释、去落实,不断揣摩着、记录着、思索着。
到岗不久,一位老人拿着一份析产判决书来到我面前,对我连说了数个“瞎判”,表示法官将本属自己名下的房屋错判给了对方,现在身无居所,强烈要求法院给个说法。
我大致浏览判决,年代久远,案情复杂,且涉及法定继承和遗赠等错综的法律关系,第一感觉是结论基本不存在错误。
我竭尽所能的向老人解释判决理由,但老人非但听不进,反倒越来越激动,大声指着“本院认为”说:“我不是个不讲理的人,法律也应当讲理吧,你看看这是讲理的判决吗?你年纪轻轻,真懂吗?这判决是你们法院判的,你当然要官官相护喽!”
看着那几行略显晦涩的“法言法语”,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随着接待次数增多,我悟到:当事人对判决的情绪,有的源于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匮乏,唯有填补他们知识结构的空白,把案件的“理儿”讲“深”,讲“透”,讲“明白”,方能将信访遏止在摇篮中。
而要让他们服判息诉,则要做到邹碧华说的那样:让群众吃法条像吃面条一样顺畅。
带着诸如此类的思索和领悟,我在信访接待岗位上不断受挫、不断充实、不断沉淀、不断成长,度过了看似波澜不起却受益匪浅的一年光阴。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正是这段“平凡”的经历,为我后来的职业塑形和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结缘知产”后的蜕变
2013年4月,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调入知识产权庭承办案件。
一开始,“小众”但却学理深邃的知产审判让我这个本就缺乏审判业务经验的“门外汉”手足无措,方寸俱乱。面对庭审时律师滔滔不绝的专业陈述,我时常哑然失语,片刻后却又不得不无奈附和,以保全作为一名法官的自尊。
一次庭审后,当着己方委托人的面,原告律师突然笑着对我说:“于法官从事知产审判时间不长吧”。我万分尴尬点头的同时,却也瞥见了他委托人重重疑虑的表情,那充满怀疑的目光特写每每还触动着我。
赖以维持法官尊严的不是法袍或法槌,更不是庭审时虚张声势的颐指气使,而是来自于精准驾驭审判的专业能力。而缺乏这些的裁判者,永远无法获得当事人的尊重。
为了尽快夯实自己的专业功底,我皓首穷经,不断检索、探究在先判例所确定的裁判规则……历时7年,在2300余件案件的“反复打磨”下,我的专业技能和审判水平逐步获得了当事人的认可与赞誉。
我凝神于裁判文书的撰写。鉴于信访经历,我力求着墨详尽、说理透彻,杜绝出现唯恐“言多必失”的”捣糨糊“。面对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直面争议焦点,敢于啃“硬骨头”。完整地向当事各方展示一名裁判者内心形成判决结果的全过程,一直是自己执着烙刻于“产品”之上的“特色标签”。
我一直认为:虽然很难做到胜败皆服,但努力撰写出令人信服的裁判文书既是一名法官应有的责任担当,更是攻克难题后内心成就感的不竭源泉。
就这样,从牛仔裤袋花装饰构成商标性使用,到制止对民营企业“Sourcing”软件新技术商业诋毁的竞争法保护,从世博参展非政府国际组织名称归属的正本清源,到“希能”恶意攀附“悉能”商标商誉的侵权认定,从国际知名IP“小黄人”的著作权保护,到“劲霸”与“劲牌”组合商标之争的辨伪去妄……一篇篇判决累积的岁月背书,蕴含着我内心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坚守。
结缘知产,是挑战,是机遇,更是幸运。七载韶华不负光阴,时间见证了“知产小白”的华丽转身。
“案结事了”中的智慧
相较判决而言,同样作为利益平衡方法的调解,则更加考验着裁判者的经验与智慧。
“如果把纠纷比作社会关系的破损,那么调解堪称效果最好的黏合剂”“调解的过程就是双方求大同而存小异,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的过程”。这是我在调解中对各方当事人常说的两句话。
中国特有的人情化社会关系,注定了判决很难成为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信访接待的经历不止一次提醒我急功近利的“和稀泥”式调解绝不可取,需要的是法官在详尽辨法析理的基础上,引导各方自主考量,选择主动弥合破损的社会关系。
在一起涉及老牌国有企业上海电器厂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中,上海电器厂有限公司,上海电器厂实业有限公司作为老厂转制后的继承者,为争夺“上海电器厂”这款历史悠久的金字招牌而兄弟阋墙。
面对双方的剑拔弩张,我没有“硬切割”地一判了之,而是溯源到上海电器厂的源流演变,梳理剖析各方利弊得失,最终成功引导双方共同意识到“上海电器厂”是共享的无形历史财富,“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只有协商共荣才能使这款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
看着双方最终签署协议后的握手言和,回味着三个月调解中一波三折、路转峰回的点点滴滴,百折不回的我,也最终寻觅到了职业付出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知产法官的幸运与幸福。
此外,南北“白猫”商标冲突、宁沪“微创”标识之争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的知产纠纷案件也在我的努力下化干戈为玉帛。
虽然判决书是法官最伟大的作品,但如果判决的结果是让矛盾愈演愈烈,人心渐行渐远,那我宁可放下这份伟大,做一个接地气的调停者。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十年,一样的川流不息,一样的雷雨交加,一样的华灯初上。
十年,不一样的办公大楼,不一样的百感交集,不一样的万家灯火。
在这间被同事们戏谑为“小超市”的办公室里,我看着那些简单如锅碗餐具,复杂到精密仪器,各种在办案件的证物纸箱和档案卷宗,从容地品味这熟悉的一切所带给我的踏实与厚重。
十年来,当我手捧“全国学术讨论会”的奖杯,当我头顶“上海法院办案标兵”的光环,当我摘取“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当我被授予“邹碧华式好法官”的称号时,我想起了我的弃律从法,想起了我的结缘知产,想起了我的华丽转身,更想起了邹碧华院长的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他的人生是十分幸运的,爱好邂逅了职业”。
“五句话离不开案件,全身心扑在审判工作上”。
“真的很少有人能够偶遇工作与兴趣如此一致地合拍”。
这是徐汇法院知产庭同事们对我的一致印象。
于是,邂逅了一生所爱。
于是,就这样成了一名法官。
于是,于无穷处探索,是有志者。
这是我自己,对自己十年韶华的最好交代。
更多候选人故事
欢迎关注庭前独角兽
编辑|汪菲
十佳青年评选
成长故事